国考资讯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浙江公务员考试网 >> 综合基础知识 >> 法律

浙江公务员法律常识习题精选及解析(1)

发布:2010-05-17 14:13:55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1. 按照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研究,下列有关法的产生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之类的观念
  B.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
  C.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D.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

  2. 有的公园规定:“禁止攀枝摘花。”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这一解释属于下列哪一项?
  A.扩大解释
  B.文法解释
  C.目的解释
  D.历史解释

  3. 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项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
  A.本行政区内市、县、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D.国有工业企业的财产所有制度

  4. 在某法学理论研讨会上,甲和乙就法治的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论。甲说:①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②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③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乙则认为:①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②法治与法制没有区别;③“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下列哪一选项所列论点是适当的?
  A.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①
  B.甲的论点①和乙的论点③
  C.甲的论点②和乙的论点②
  D.甲的论点③和乙的论点②

  5.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
  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


  浙江公务员网(www.zjgwyw.org)答案及精解
  1. B  【解析】法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权利和义务观念,出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分离。这种分离首先表现为在财产归属上有了“我的”、“你的”、“他的”之类的区别,故不选A.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已经上升到制定法的高度,已经不是单纯的习惯法了,而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法是习惯法,习惯法不是成文法。故选B.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故不选C.法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使争端可以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故不选D。

  2. C  【解析】扩充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涵义显然比立法原意为窄时,做出比字面涵义为广的解释。文法解释是指从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来说明法律规定的涵义。目的解释是指从制定某一法律的目的来解释法律。“不允许无故毁损整株花木”正是“禁止攀枝摘花”的目的所在,故选C.历史解释是指通过研究有关立法的历史资料或从新旧法律的对比中了解法律的涵义。

  3. B 【解析】立法法第64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故选B.A 、C 、D 项属于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事项。

  4.A 【解析】甲①错,我国最早宣传并明确提出法治概念的是梁启超先生。甲②对,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法治是众人之治,是与民主相联系的。区别于人治,人治指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高于国家法律。甲③对,法治一词蕴涵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它与专制相对立,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维护了公民的自由,增强了公民的安全感。乙①对,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儒法之争,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的思想。乙②错,法制一般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指依据法律的治理,其涵义更为宽泛。乙③对,法治国家或法治国是一个德语中最先使用的概念。

  5. D 【解析】A 成立,从诉讼审判方式来看,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B成立,可诉性是法区别于一切行为规则的显著特征,道德不具有可诉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舆论压力和良心谴责。C成立,法律和科技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不仅仅是由于法律问题常常涉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同时,科技的长足进步也为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具体手段。D不成立,法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但法也是上层建筑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9 http://www.zj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3291号-2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